曲终人不散——清华大学2015毕业季音乐会北京交响乐团专场震撼上演

分享到:0
撰稿:学生记者 赖翔 供稿:艺术教育中心

       七月,盛夏光年,又一批清华学子们完成学业,即将告别朝夕相处多年的校园。7月5日晚,在著名音乐家谭利华先生的亲自执棒下,北京交响乐团的音乐家们在新清华学堂为现场的老师和同学们带来了一场毕业季专场音乐会。

WJY_6150().jpg

演出现场 王建一 摄

       演出开始,是19世纪后期伟大的德国古典主义作曲家勃拉姆斯的《学院庆典》序曲。该曲为勃拉姆斯接受荣誉博士学位后所作,是一首庄重、传统的古典主义奏鸣曲。歌曲由四首流传于德国的学生小曲作为基本框架,结合了勃拉姆斯对于学院生活、获得学位时的欣喜心情的理解。适逢毕业季,在座的同学们无不为乐曲里散发出的毕业的欣喜、对未来的向往而动容。

IMG_8352.jpg

演出现场 王建一 摄

       紧接着是三首改编而来的中国民歌管弦乐,分别来自云南民歌“猜调”、陕北民歌“兰花花”和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改编后的歌曲,除了保留了许多原曲中的地方特色以外,还很好地揉和了交响乐的磅礴气势。在演奏“猜调”时,演奏家们在一开始就直接进入主弦律,之后缓缓地将节奏降下来,制造温和的氛围,最后又重新回到副歌,把观众的情绪不停地带向高潮。在现场,许多熟悉这几首歌的观众都不由自主地跟着唱了起来。

IMG_8321.jpg

演出现场 王建一 摄

       之后是两首波尔卡,均为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家们所作。波尔卡起源于捷克,最早作为一种民间舞蹈。时至今日,其依然保留着节奏跳跃,充满律动的曲目风格。前后两首波尔卡特点各不相同,一首快而有力,一首柔而舒缓。狩猎波尔卡结合了特殊乐器带来的枪支声,生动地表现了猎人狩猎和归来时由紧张到喜悦的心理变化过程。而在拨弦波尔卡这首歌曲中,全程没有任何连贯音,均是由大、小、低音提琴拨弦时的间断音构成,节奏跳跃起伏,旋律欢快明晰。对于多数观众而言,是第一次欣赏到这种从头到尾都是拨弦构成的波尔卡曲目。在上半场的最后,演奏家们弹奏了动人的轻歌剧《黑桃皇后》的序曲作为结尾。

IMG_8217.jpg

演出现场 王建一 摄

       下半场的演出曲目为捷克伟大的音乐家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该曲是德沃夏克在美国居留的近三年里完成的作品。“新大陆”即美国大陆,表现了作者对美国文化、美国社会和美国精神的理解。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第一章为序曲,较为舒缓却不失宏大的气势。该部分节奏强烈,衬托出了美国的类似的紧张忙碌的生活。而舒缓的旋律则反衬出作者背井离乡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在第二乐章中,旋律更加舒缓。该部分由英国管主领,以优美但带着忧伤的旋律,将观众带入了歌曲的情境中。在交替变化的音符中,观众沉入了深深的思乡情绪。直到第三乐章,节奏突然加快,律动感加强,把观众从先前的忧伤中拉出,欢快的音乐令人忍不住想跟着起舞。最后一个乐章恢复了宏大的气势,在各种乐器的配合中,音乐不断上扬,最终达到最高潮,并完美收尾,让歌曲从简单的思乡情绪升华到对未来理想的奋斗这样的新高度。音乐家似乎要告诉毕业生们:大家背井离乡来到北京求学,现在即将离开学校。无论未来奔向何方,无论多么不舍,都不要停止脚步,而应昂首挺胸,重新上路,为未来继续努力。

WJY_6060.jpg

演出现场 王建一 摄

       音乐会结束后,观众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持久不息,谭利华先生在观众的热情要求下,加演了两首曲目,分别是激情澎湃的《卡门》和优美伤感的《友谊天长地久》。在旋律中,演出走向结尾,观众依依不舍地和北京交响乐团优秀的演奏家们告别。有幸坐在前排的一位清华学子感慨道:“感谢他们带来的精彩演出。可能是我在清华里听过的最好的一次音乐会。这是我待在清华的最后一个学期,感谢母校这几年为我们带来的这一切,我将永远为清华而自豪。”

       此次音乐会是继新清华学堂建成以来,北京交响乐团连续第四年为即将毕业的同学们带来的音乐会,活动主办方艺术教育中心希望借此音乐会让同学们在毕业离校之际,留下在母校生活的美好记忆。

演出日历

购票指南

售票时间:

12:30—19:30 (周二不售票)

售票地点:

新清华学堂售票处(主楼西侧新清华学堂东南角)

咨询电话:

010 - 62781984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