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与他影响的后世作曲家们——盛原“完全巴赫”系列讲座完美落幕

分享到:0
撰稿:学通社记者 王姗姗 供稿:艺术教育中心

        12月19日,“完全巴赫”第三讲音乐会以与巴赫作曲风格大相径庭的古典主义作曲家莫扎特的《D大调回旋曲》拉开序幕。

        本场音乐会作为“完全巴赫”系列第三讲,主讲人盛原老师的讲解主题为 “变形记——巴赫与他影响的后世作曲家们”。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作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他的作曲是复调音乐创作的典范,对后世作曲家影响深远。巴赫利用严密的逻辑思维将这种音乐形式发展到了极致。

879B8604.jpg

879B8621.jpg

演出现场 夏宁馨摄

        十八世纪的古典主义作曲家莫扎特受到巴赫儿子、巴赫音乐世家唯一一位重要的歌剧作曲家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Johann Christian Bach)的影响,在强调复调的严谨形式的同时,简化了创作结构,用简单地旋律来描绘人的内心和情感,使乐曲更加旋律化和艺术性。

        作为莫扎特之后、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作曲家,贝多芬使古典主义音乐在形式上更加成熟、风格上更加丰富,音乐更具有前瞻性和改革的意义。贝多芬保留并简化了巴赫作曲形式中的动机性,同时受莫扎特的影响作曲,复调性减弱、主调性加强,音乐思维更加个性化和跳跃性。盛原老师亲自演奏了贝多芬乐曲《热情奏鸣曲》,织体的丰富、和声的繁复、结构的庞大、演奏技巧的加深、情感的刻画在表现贝多芬复杂与不安的内心的同时,也展现了钢琴音乐在贝多芬时代的辉煌成就,预示着的漫主义音乐即将到来。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们对巴赫的赋格的运用更多地是向巴赫致意,象征着庄严伟大的情感。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中期德国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坚守古典主义音乐的信条,有着严密的创作思维,追求乐曲结构上的完美,织体浑厚,主旋律中总是充满了对位音形。中央音乐学院傅思昊同学带来勃拉姆斯的钢琴小品《A大调间奏曲 Op .118 No.2》,观众从中体会到了动机的变换,对勃拉姆斯的创作风格有了一定了解。

879B8594.jpg

演出现场 夏宁馨摄

        十九世纪波兰浪漫主义钢琴家肖邦,被誉为“钢琴诗人”,吸收西欧音乐的精华,钢琴作品具有更加复杂多变的织体结构、更加色彩多样的和声体系、更加艰深的演奏技巧、更加富有歌唱性和流动性的旋律以及更加个性化和自我意识的情感,将钢琴艺术发挥到极致。中央音乐学院的任丛聪演奏了《第四叙事曲》,结构复杂,思想深刻,情感深沉,具有诗人的气质,能看到巴赫作曲风格的延续。

879B8633.jpg

演出现场 夏宁馨摄

        盛原老师认为,巴赫对近现代音乐的影响,可以引用贝多芬对巴赫的赞美,“Bach(德语小溪),不是小溪,而是大海。”法国印象主义作曲家德彪西的《水中倒影》,似乎没有巴赫的影子,但是创作理念上与巴赫仍有共通之处,例如永恒的动机和变换的组合方式。美国现代作曲家巴伯的《钢琴奏鸣曲》第四乐章“赋格”,“一种永恒的元素,与另一种变换的元素组合、对比”,古老传统的音乐形式结合现代创作思维,浓缩了音乐的历史。 

        “完全巴赫”系列讲座音乐会共三讲,用钢琴作品将中西音乐文化、西方音乐历史娓娓道来,在盛原老师风趣幽默的演讲中,我们了解了西方音乐的发展史,同时也对中西文化的异同有所对比,欣赏了众多经典钢琴作品,领略了钢琴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

        演出结束后,观众周诗宇颇有感触:“听完巴赫三讲之后,发现了音乐和数学的相似性,从最初的基本原理发展出耳熟能详的基础数学,到抽象的无法理解的现代数学。巴赫的音乐结构虽然被继承在早期的唯美音乐创作中,而到了现代,尽管本质没变,音乐却越来越难以理解。”

演出日历

购票指南

售票时间:

12:30—19:30 (周二不售票)

售票地点:

新清华学堂售票处(主楼西侧新清华学堂东南角)

咨询电话:

010 - 62781984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