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文版歌剧《卡门》

分享到:0

       1982年1月,中央歌剧院与法国艺术家合作,将这部世界名剧翻译成中文搬上了中国的歌剧舞台。30年的岁月过去了,中央歌剧院的演职人员更替了许多,年轻的演员补充进来了。然而,在当年参加过首演的音乐指导、指挥、复排导演及一批老艺术家们的传带下,当年的艺术风格保存下来了。
       围绕《卡门》的上演,也有人谈到中央歌剧院近年来上演《图兰多》和《茶花女》都用意大利原文,而威尔弟的《安魂曲》用拉丁文,《卡门》为什么还用中文而不用法文原文演唱。其实,《卡门》用中文演唱是有其可取之处的,中文版的《卡门》仍独具魅力。这要从《卡门》的形式谈起。

       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的歌剧舞台上正歌剧、喜歌剧和抒情歌剧三分天下。正歌剧中梅依贝尔的《新教徒》、喜歌剧中奥芬巴赫的《霍夫曼的故事》、抒情歌剧中古诺的《浮士德》等均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比才创作《卡门》没有采用奢华沉重的正歌剧形式,而是采用了喜歌剧形式。在喜歌剧中使用悲剧题材,是当年所常见的。剧中有大量的对白,也是当年法国喜歌剧常有的特点。比才逝世后,为能适应在抒情歌剧院上演此剧的需要,比才的朋友——法国作曲家纪罗将对白全部改为宣叙调。由此,在当今的世界歌剧舞台上,《卡门》的对白版本和宣叙调版本同时并存。1982年,中央歌剧院的《卡门》中文版在中国首演,采用的就是对白版本。哲学家尼采盛赞《卡门》的处理手法朴实无华,生动,适度。它平易近人,听来不沉重,顺畅自然,寓崇高于平凡之中,认为这是美学的最高境界,还认为《卡门》是瓦格纳歌剧中那“息肉般的无终旋律”的对立面。对白版本与宣叙调版本相比,对白版本更能体现上述艺术特色。对白版本在演出中歌唱与对白形成一种戏剧节奏方面的“张”与“驰”,而宣叙调版本则偏向正歌剧的厚重,尽管纪罗谱曲的宣叙调力求与原作融为一体,但明眼人还是能感觉到内中的拼贴痕迹,并且纪罗的配器缺少比才的那种晶莹剔透的效果。对白版本保留了比才音乐的原汁原味。卡拉扬、普赖丝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录制的唱片及莱文、巴尔查及卡雷拉斯在大都会歌剧院录制的影碟都采用了对白版。上述两款演出都是法文演唱法文对白。有了对白,语言问题便较为敏感了。而从文化背景和舞台效果看,在当前的中国舞台上,用中文对白更真切自然,因为如果演唱用法文,对白部分用中文,显然行不通;如果演唱对白都用法文,那么到了对白时,台上台下似乎都将处于尴尬境地。由此看来,全剧用中文演出也是合情合理的了。《卡门》在巴黎首演后的仅60年里就先后被译成24种文字在35个国家中演出,除了比才音乐的魅力和剧本内容的传奇色彩外,也许是基于上述同样原因吧。
       从语音学角度看,将法语歌词翻译成汉语在音乐上失色较少。因为法语和汉语的发音位置较为接近,元音的发音部分都是在口腔前部的多于在口腔后部的,其比例法语是10:6,汉语是4:2;而意大利语则是3:9,后部的多于前部的;在语速上(每分钟所能发出的音节数)法语虽然比汉语快,但比它同一语族的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慢得多。因此,将《卡门》从法文翻译到中文演唱音乐轮廓走形的程度较小,“风韵犹存”。

       西洋歌剧早先常被演唱者翻译成本民族的文字上演,后来用原文演唱成了时尚,有人称这一现象为“书同文,车同轨”。全部用原文演唱歌剧,在西方也是经历了一段历史时期才渐成定式。指挥大师索尔蒂在《回忆录》中谈到,在三十年代的布达佩斯歌剧院,上演歌剧都用匈牙利文。二战刚结束在慕尼黑,“我们的《卡门》用德文演唱,在五十年代以后,德国的主要歌剧院才渐渐开始用法文演唱法国歌剧,用意大利文演唱意大利歌剧。”我国在五、六十年代用中文上演《茶花女》、《蝴蝶夫人》等西洋歌剧对歌剧在中国的普及推广起到巨大的历史性作用。今天,世界上几个大歌剧院演出歌剧用原文演唱已成为时尚,我国作曲家郭文景创作的歌剧《夜宴》近两年来在荷兰和法国由国外的音乐家用中文上演。这对演员掌握语言功力和全面的艺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央歌剧院近年来上演意大利歌剧《图兰朵》和《茶花女》也用了意大利原文演唱。这些有宣叙调的意大利正歌剧用原文演唱更能表现音乐的原本风貌。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当我们的演员的艺术素质和观众的欣赏习惯、社会的艺术氛围都达到同步一致的时候,我们的歌剧舞台上的《卡门》也会像卡拉扬和莱文的演出那样,用法文演唱、法文对白了。

演出日历

购票指南

售票时间:

12:30—19:30 (周二不售票)

售票地点:

新清华学堂售票处(主楼西侧新清华学堂东南角)

咨询电话:

010 - 62781984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