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真正坐在《蒋公的面子》演出现场前,自己曾多次想象现场的画面。感觉必定是场景变幻莫测,历史烟云诡谲,移步换景,人物性情的冲突,都融合在这一历史的大背景之中。虽然早就听闻这是部“黑色幽默的喜剧”,但心中还是不免勾勒出一副正剧的模样。
然而,真正到了现场,却让我不禁想起口技中的一句话,“一人,一桌,一扇,一抚尺而已。”全场不过四个演员,而最主要的道具,也不过一桌,四椅,一副麻将而已。演员身上的长衫,背后荧幕上放着的对联题字,以及换场过渡时文革大字报与重庆空袭的历史画面交相重叠,虽是同样的人,却早已不是一个时代。或许整场剧目,就是用这样一种最简洁的方式表达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一种告慰。
剧中的三位中文系教授,夏小山、时任道、卞从周,是撑起整个剧目的灵魂人物。三人的性情,正代表了国民党重庆政府时期知识分子的三派。时任道性格急躁,政治激进,虽然自己心爱的九箱古籍藏书尚在桂林,但却因为在游行中亡故的学生而痛恨蒋,心中纠葛难平;卞从周处事圆滑,政治保守,拥护政府,但却以知识分子的身份放不下架子,便当了那两位朋友下水的说客;夏小山潜心学问,不愿多谈政治国事,却好麻将美食,听闻席上会有道难得的“火腿烧豆腐”难抑激动,但也对蒋担任中央大学校长一事有着自己的底线。虽然政治倾向与性情都迥然不同,但二十余年后三人又在此走到了历史和命运的同一个拐点,究竟有没有去赴蒋的宴席?是承认还是坚决否认?文人相交,珠玑之辩,便由此展开。
事实上,整部话剧最精彩之处,亦正在这“辩”上。文革初期,夏小山坚决否认自己曾去过蒋的宴席,便与时任道在一道“火腿烧豆腐”的菜名上争执不休。而这道菜也正是夏小山与时任道剧中互动的主线,虽是寻常细节小事,却将两人的历史渊源像抖豆子一般慢慢抖了出来。时任道与卞从周二人却藏书这一事上争辩不休,甚至不惜撕破脸皮。而时任道夫人的出场,则更是剧中的一大亮点,文人的志存高远与外表光鲜之下,或许都是乱世女人的一场心酸罢了。
整场剧目,都在人物的嬉笑怒骂之中说尽事态风情。文人理想,国事时局,个人纠葛,历史风卷……曾听人道民国时期知识分子虽处国难之中,却也是一代风华,这部剧便仿佛真正还原了那场历史变幻中的冰山一角。最为精巧的是,这里不过选取了一件看似寻常的小事,却真正达到了“将知识分子放在火上炙烤”的深刻效果。在剧中,似乎并未最终揭开三位教授是否赴蒋晚宴的这个“最终的谜底“,而是在时任道与其夫人的冲突爆发之后戛然而止。剧中文人理想抱负的冲突与现实中的困窘与无奈,形成鲜明的反差。也正是这种反差,让这场赴宴之争成为体现民国知识分子真实一面的绝妙之笔。
《蒋公的面子》是为南大110周年校庆所作,这场透过历史诡谲烽烟的特殊献礼,或许正是彼时中央大学精神的一种追溯,一种纪念。嬉笑怒骂之中,炙烤的不仅仅那段历史中的难忘烙印,同时也拷问着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在那样艰难的岁月里,我们是否还能坚守着如那几位知识分子一般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在面对历史的使命之时,我们又是否能毅然肩负起一份属于自己的责任?理想,存在于每一个时代之中,更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作者:刘畅 学通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