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时长120分钟,中场休息15分钟。身高1.2米以下儿童谢绝入场。
出品单位
故宫博物院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
域上和美集团
演出单位
中国东方歌舞团
总运营
北京东方新大陆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上海晶英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宋代江西派著名诗人徐俯有诗曰:“心空道亦空,风静林还静。卷尽浮云月自明,中有山河影”,体现了宋代美学中对空灵、静穆、雅逸的极致追求。在心灵净化和升华中,重新获得灵魂安放的空间。心空,“道”也空。
“青绿”给人极致的审美享受,只一个“空”字。这是空间、空阔、空白、空灵和虚空。观众的“直击内心、热泪盈眶”,“美到爆哭”,“感觉自己要哭干了”的审美感受,是因为在一片唯美空间中安放了自我的精神世界。这种深层的感受,是空间本身带来的呼吸感,唯有呼吸,观众才感知到自我的存在。
飞瀑、村舍、长桥卧波、山石、草木、渔樵问答,青绿以绚烂此身成全了千年时空的联结。
在现代社会中,人类面临着诸多生存困境,对审美乌托邦的渴望愈发强烈。正如福柯对生存空间限制进行反抗而提出 “异托邦”,然而,“异托邦” 虽具独特价值,却仍无法取代、瓦解现实空间。
唯有如《只此青绿》般展现出的审美乌托邦,方能超越现实空间的束缚,展开一片自由之域,引领人类回归那充满诗意的精神家园。
《只此青绿》以其独特的空间美,为我们勾勒出一个超越现实的艺术世界,让我们在其中感受到审美的力量,体悟到精神的慰藉,仿佛找到了那片可以安放灵魂的理想之地。
“青绿”的空间美,在文本、在舞台、在观演、在心理空间。
文本空间上,“青绿”打破时间叙事和起承转合,采用“线性+板块”的复式空间结构。
希孟创作的心路历程是第一层空间,其中交织着绘画匠人呈现的“工序”形成的剧情空间;第二层空间是“展卷人”展卷《千里江山图》的情节空间,同时引发了对希孟创作历程的想象空间;最上面一层空间,是舞剧第一视角的空间,舞者的肢体语言叙事,构成了上层空间结构文本。
频繁的时空切换,观众穿梭于不同的平行时空中。多层次的空间堆叠、并置,更给予人辽阔无垠之感,触发了人类生命情感的开关,赋予其崇高与肃穆,生命的体验被扩大化,心灵也向纵深处获得了呼吸感。
舞台空间上,四个同心转台、空中三道环形轨道、三组弧形景片构成主体空间。舞台在天旋地转之间创造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空间变换效果,展现了画中山水无界、天地无垠的意境,产生了丰富的时空流转想象。使观众在悠长时空中回望灿烂文化而感受浑厚与辽远,亦注视着来自中华文明源起之处的凝望与回响。
灯光辅助抽象时空逻辑的转换。基于舞美圆形结构的特殊性,并且了传统的剧场吊杆伤的横向整排吊挂,而是采用了与舞美装置同心圆对应的圆形桁架(truss)吊挂灯具。与画卷般的三组弧形景片一道,有机地结合成了一个闭环,一个可以与地面圆环转台共同赋予舞台时间空间概念的整体。空灵、留白的空间处理方式。四两拨千斤,留给观者很大的想象空间。
音乐营造的空间感,《只此青绿》作曲吕亮说,作为舞蹈诗剧的音乐,最大的标准是不能喧宾夺主,要含着点,不能过于直白,要为舞蹈服务,在尺寸上要拿捏得当。音乐要给演员留下空间,如果“冒了”,肯定会有压迫感。因此“青绿”的音乐空间,简约、辽远,又古风悠扬,听来让人恍若置身浩瀚的宇宙,徜徉于壮阔的千里江山。
在观演空间上,“青绿”没有台词,诗意由观众自己“采撷”,给了更大程度的审美接受空间。
电影版《只此青绿》中,这样的自由度少了很多。镜头语言带来的连续感、丝滑感是其优势,同时也挤压了大量自由思考的空间。
舞台上铺满戏,铺满细节,观众的视角可以在空间任意遨游,恰如“展卷人”在《千里江山图》中窥见的“无垠”,希孟作画时,“可云游”,也可“漫步其中”的空间追求。
最后在心理空间上,“青绿”在表现物象外在质感形态的同时,创造画外空间(心理空间)的想象。
“青绿”的意象和千里江山的线与体统合在一个女性角色化身上。“青绿”腰对重峦叠嶂的弧度的模仿。舞者上下身形态、动势的对比,形成上柔下刚、上水下山、上魄下躯的双重对照,使观众的心理获得了极大的喘息空间。
任由想象在剧场内外空间中,在无垠宇宙中漫游,这种空间感的本身,是自由。
“青绿”给当代观众提供了一个可供呼吸的审美空间,一个审美乌托邦。
同时一种苍茫、宏远的时空维度的哲思,也是“青绿”美的重要来源。
无名无款的人共同成就,与《千里江山图》的重峦叠嶂,山水之美的峰回路转心心相印,与艺术创作者的心曲左右逢源。
这是创作者和接受者共同创造出的审美乌托邦,来超越现实空间,展开自由空间,回归人类精神家园。
这方“青绿”空间
承载异质世界的审美乌托邦
绿子邀您
一起清醒“入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