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下午,校园剧场建设及运行管理论坛在清华大学蒙民伟音乐厅举行。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副会长张凯华、中央歌剧院院长刘云志、北京市教委二级巡视员王军、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王萃、文化和旅游部院团指导处处长黄诗洋、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陈静、剧场咨询专家武晟、中央芭蕾舞团排练大师徐刚等嘉宾,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清华大学党委原副书记胡显章、原副校长胡东成,以及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深圳、重庆、福建等十余个省市的100余名高校、中小学校园剧场建设及运行管理相关人员共同参加论坛。 杨斌副校长在致辞中充分肯定新清华学堂启用12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他表示,新清华学堂不是单纯的建筑,而是学校育人的重要场所。他希望,艺术教育中心充分总结经验、发扬传统,锐意创新,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育人目标,深入落实美育浸润行动要求,在校园剧场的运行管理、美育活动组织、艺术作品原创等方面积极探索,充分发挥美育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助力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杨斌致辞 张凯华充分肯定了新清华学堂校园剧场的专业品质,以及新清华学堂运行团队极高的管理水平。特别是运行团队探索出了符合自身发展的运行模式,兼顾社会效益与运行成本,其经验和做法为学校剧场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 张凯华致辞 王军认为,场馆建设是艺术教育突破瓶颈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具有必然性、可行性和重要性。校园剧场为师生搭建了近距离接触高雅艺术的平台,也为艺术教育提供了实践舞台。讲台、舞台、平台的联动必将拉动学校美育工作进入新赛道。 王军致辞 王萃表示,新清华学堂作为专业剧场非常适合呈现高品质的音乐艺术作品。未来将输送更多名家名师以及优势资源走进新清华学堂,通过两校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携手为全国高校艺术教育领域的发展作出贡献。 王萃致辞 陈静在致辞中讲到,新清华学堂不仅为清华师生打开了艺术之门,也是海淀居民观赏高水平演出的艺术殿堂,并服务了海淀区政府多场次的重大文化艺术活动,为推动海淀区文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全国范围内也起到了标杆作用。 陈静致辞 此外,清华大学修缮处处长、原新清华学堂项目总经理邢毅也在致辞中分享了新清华学堂建设过程中的具体细节以及经验体会。 邢毅致辞 在论坛现场,清华大学联合中国交响乐团、中央歌剧院、中央芭蕾舞团、中国歌剧舞剧院等文化部艺术院团发起了“以大美艺术 育莘莘学子”联合倡议书,由中央歌剧院院长刘云志代表宣读,得到近40家国家级、省市级艺术院团的积极响应。 刘云志宣读“联合倡议书” 在论坛的主旨报告环节,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赵洪根据自己参与新清华学堂建设和运行管理十六年的经验,以“校园剧场建设和运行管理的清华范式”为题,从建设和运行管理两方面分享了清华经验。原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保利(北京)剧院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武晟从专业角度分享有关校园剧场建设的思考与建议。中央芭蕾舞团总排练师徐刚以《走进芭蕾》项目为例,介绍该团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普及芭蕾艺术等方面的具体实践。清华大学团委副书记、学生艺术团工作组组长陈志昊着重以《马兰花开》为例介绍校园剧场建设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的负责人在交流环节发言,分享经验与做法。 学校代表分享交流 当晚,新清华学堂启用12周年纪念演出,中央芭蕾舞团携浪漫主义巅峰之作《吉赛尔》在新清华学堂上演,为观众带来视听盛宴。 《吉赛尔》演出剧照 艺术教育中心以“普及高雅艺术、传承优秀文化、推进文化建设”为宗旨,在做好艺术课程教学的同时,精心策划场馆艺术活动、精心维护场馆设施设备,将高水平演出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自2012年4月8日正式启用以来,新清华学堂及蒙民伟音乐厅除服务保障校内师生艺术活动、服务学校和上级单位的重大活动之外,充分发挥了校园剧场作为艺术殿堂、美育课堂、学术讲堂的多种职能。12年来,共引进专业演出1213场次,涵盖歌剧、芭蕾、交响、戏剧、戏曲等不同艺术类型,包括国家级院团、省市和地方院团、国内外高校学生艺术团和境外专业演出团体等。策划了“校园国际音乐节”“校园国际戏剧节”“校园戏曲节”等品牌活动。结合清华大学的育人需要,举办了大型思政活动、艺术与科学融合、关注心理健康等主题演出活动。围绕高水平演出,开展了演前导赏、后台探秘、演后谈、工作坊等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依托新清华学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枢纽作用,通过与部处、院系合作,探索构建校园美育新模式。此外,综合利用社会资源,深入挖掘清华文化与精神,打造话剧《马兰花开》,交响组歌《水木清华》《水木情缘》等校园原创作品,在师生校友中产生广泛影响。 2023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提出了八项具体行动。校园剧场作为实施美育浸润行动的重要硬件基础,其重要性会被进一步重视。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将以校园剧场为载体,进一步挖掘、整合美育资源,推动学校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