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晚,一场别开生面的大型原生态歌舞《依古纳西》在新清华学堂上演。本场演出,由来自玉龙雪山下的云南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歌舞团精彩演绎。画卷飞舞,余音不散,来自纳西族、藏族、白族等各个民族的艺术家们,用原始悠扬的歌声,律动欢快的舞姿,使得在场的观众们如梦如幻,享用了一场民族歌舞的盛宴。
演出现场 夏宁馨 摄
整场演出分为序曲、母亲之歌、天堂之爱、大地之梦、礼乐之道与灵魂之声六个章节。章节的主题取材于纳西民族独特的生活场景与文化传承,歌谣大多取自当地悠远流传的一首首民歌,也有历史文化传承中的改编之作。
演出现场 夏宁馨 摄
序曲一开始,就仿佛把现场的观众带到了千里之外玉龙雪山下的神秘圣境之中。纳西人将自己的家园成为“依古笃”,在这里,他们既歌颂神秘的雪山,歌颂纳西族的英雄文化,又对传承千年的祭祀传统充满着崇敬。时而,艺术家们将我们带到了“老母织布”的生活场景,在星辰漫天的夜空下,一位母亲正用悠扬的摇篮曲哄着自己的孩子睡觉。场景变化,成为整场音画歌舞的引入与概括。
演出现场 夏宁馨 摄
纳西人对母亲的崇拜,成为他们的血液中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母亲之歌”一章中,首先是几位纳西族小伙子唱起了一首豪放的歌谣。“阿妈的火塘”,在象征母亲的泸沽湖旁,这一独特的民族习惯寄托着他们对于母亲的思念与热爱。接着的是几首泸沽湖畔摩梭族人的民歌,质朴的含义,但声音却宛如天籁,直冲云霄。曲目最终,一对青年男女来到了泸沽湖畔,情人间的甜蜜,却也面临着暂时的分别,“高山上的鸟儿”成为摩梭族人寄托思念的对象,在那片土地上久久传唱。
演出现场 夏宁馨 摄
“在没有文字的土地上,那里没有海誓山盟,但是爱情的翅膀就在那片土地上自由的飞翔。”天堂之爱,成为这一曲章歌颂的主题。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在这片土地上初见,从相识到相爱,到出嫁前夜母亲的念叨与眷念,再到迎亲现场的热烈与欢快,场景变换伴随着一首首悠扬的民歌,勾勒出纳西族人质朴而美好的爱情憧憬。曲目最后,在经典的《纳西敬酒歌》里,在烧得正旺的篝火与大家的祝福里,整场演出的氛围也推向了最高潮。
演出现场 夏宁馨 摄
在接下来的“大地之梦”一章中,纳西族人用歌舞表现了他们对家园土地的无比热爱,以及对劳动的赞颂。曲章开始,几位小朋友用清脆的童声,带来了朗朗上口的纳西童谣。随后,艺术家们用整个舞台勾勒出一幅农忙时节纳西族人在田野和院落里耕种,收获,加工谷物等热气朝天的劳动场景,表现了对收获的喜悦以及对劳动质朴的赞颂。
演出现场 夏宁馨 摄
在大西南的崇山峻岭之间,纳西人民同样容纳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之风。“礼乐之道”,不再只是儒家书中的专利,在玉龙雪山下同样有了几千年的传承。琵琶、长笛、二胡、古琴……这一民族乐器组成的乐队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历史上的一幕幕故事。随后,艺术家们还改编了李煜著名一首词《浪淘沙》,独特的民族风情伴随着袅袅古乐,别有一番意境。
演出现场 夏宁馨 摄
在最后一章“灵魂之声”中,艺术家们用独特的民族舞蹈与歌谣向我们展现了纳西族人对祖先的崇敬以及独特的祭祀文化。“东巴”是纳西族人祭祀传统所产生的独特文化,曲目就以“东巴吉日经”开始,表现了纳西人向祖先祭祀时虔诚的祝愿。而伴随着祭祀而生的,也有亲人离世的悲伤与思念,也有对生命的追问与感慨,纳西人民将这些看似神秘的主题都化为了一首首民歌,这一主题不再存有文化与文字的障碍,使得现场观众有了深深的共鸣。
来自法学院的章同学在演出结束后表示,“第一次看这样的民族歌舞,是一种新的尝试,也觉得很惊喜。感受到了他们独特的文化,也想以后亲自去丽江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