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晚,钢琴赏析音乐会——“完全巴赫”之(二)在蒙民伟音乐厅开讲,来自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的盛原老师从赋格和高山流水切入,为观众详细而生动的分析对比了中西方音乐文化。
演出现场 夏宁馨 摄
演讲以盛原老师演奏巴赫的《平均律键盘曲集》中的两首著名曲目开场,引出西方古典的作曲方法——前奏曲(Prelude)和赋格(Fugue),并通过演示为观众讲解了赋格的结构:首先在一个声部上出现一个主题片段(Subject),然后在其他的声部上模仿这个片段,并在主题出现的时候加入对题(Counter subject),形成各个声部相互问答追逐的效果。这是一种数学性强、结构性强的典型西方音乐创作思维。紧接着,盛原老师邀请到著名古筝演奏家范玮卿女士为大家带来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中国古曲《梅花三弄》,古筝高洁委婉的旋律和演奏者一袭白衣优雅地表演,给观众们勾勒并展现了梅花凌霜傲寒的不屈节操和气质。这是中国古典音乐讲求意境的创作典范。
演出现场 夏宁馨 摄
接着盛原老师亲自为观众们演奏了巴赫的《意大利风格咏叹调和变奏曲》,并一一讲解了十个变奏之间的关系。随后,与巴赫的变奏曲相对范玮卿女士带领她的古典印象国乐坊以古筝、琵琶和中阮为大家带来中三重奏《西楚霸王》,开篇的中低音描绘了项羽在四面楚歌时内心的沉重与悲哀,古筝的扫摇和琵琶的交替展现了战场上项羽的英勇气概,和战事的激烈恢弘,末尾的琵琶富有张力,委婉而不哀伤,曲终弦断再现了“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无奈和痛苦!中国古典音乐所蕴含的丰富感情和故事情节、意境尽展无疑。接着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王思月带来巴赫的《兄弟离别随想曲》,这是巴赫为数不多的有名字的键盘作品,他以理性的音乐创作手段(赋格)展现了兄弟从军即将分别的伤感情景。
演出现场 夏宁馨 摄
盛原老师总结了以上中外曲目的差异,由中外文字的起源来分析探索中外音乐的不同的原因。他讲到,中国文字的滥觞甲骨文是一种象形文字,而中国音乐与其相似之处就在于她也在描绘一种情景或者叙述故事,有很强的画面感,从中国音乐的曲名如《高山流水》、《二泉映月》等都可以反映出来。而西方文字的起源腓尼基文包括后来衍生的希腊文和现在使用的英文字母都是字母文字,是抽象的,字母的特定组合构成单词。而西方音乐的作曲是一门理性的科学,有特定格式和逻辑。盛原老师还提出中国的音乐是以单线条的旋律来表现,而在纵深上以滑音、颤音、重音、留白等形式丰满音乐形式和感情;而西方音乐则像建筑师一样从多层次上构建旋律和音乐。
演出现场 夏宁馨 摄
中西方文化、音乐固然存在差异,但是随着世界的交融和发展,两种音乐和文化也在不断地相互学习融合,古典印象国乐坊带来的由中央音乐学院向民老师专门为之创作的《古典印象》,融合了立体的西方创作技法帕萨卡利亚(Passacaglia)和卡农(Canon),两种文化和音乐创作思维的碰撞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体验。而由中央音乐学院学生伍龙轩带来的法国印象主义作曲家德彪西的《塔》则是受到东方音乐和东方美学的影响,运用了中国五声音阶,描绘了朦胧的塔的意象,更为中国听众适应。
演出现场 夏宁馨 摄
从盛原老师精心挑选的曲目我们不难看出中西音乐发展中的差异和交流、互通。整场演讲以演奏贯穿,而盛原老师专业的音乐知识和丰富的中西方文化底蕴给大家带来了音乐以及音乐以外的启示,让我们了解中西音乐的差异原因和中西音乐融合的典范,并且描绘了中西音乐文化发展的趋势,演讲期间盛原老师的幽默更是不断地引起大家会意的笑声。
演出现场 夏宁馨 摄
演讲的以古典印象带来的融合中西方元素的《木兰战意》结束,在古朴典雅却又不失现代感的演奏中,我们再次领会到中西文化交融带来的美感。
演出结束后,一位老先生不禁称赞“巴赫的钢琴不错,中国的古典文化也很震撼,中西文化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