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在等待,
因为所有人都在生存。
在生活的洪流中,等待的时刻如同一个个锚点,把生命中重要的瞬间更具体地固定住,并允许其在未来的日子中延宕。
清华第二届哲学-戏剧节邀请剧目
孟京辉导演《等待戈多》带着鲜活的、当下的生存体验与思考到达现场。
剧目简介
咱们走吧
咱们不能
为什么不能
咱们在等待戈多
在世界的边缘,两个男人在等待。
他们迷离恍惚,浑浑噩噩,为了消磨时间,他们一面做着支离破碎的无聊动作,一面在语无论次地梦呓,唯一明确的事只有等待。他们错把前来的波卓和幸运儿当成了戈多。天快黑时,来了一个小男孩,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
同样的小路,同样的两个人,同样的是等待戈多,周而复始。眼瞎的波卓,哑巴的幸运儿,仍不见戈多到来。小男孩再次上场,宣布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一定来。
无望的两个人只能毫无希望地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是爱尔兰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作品,也是荒诞派戏剧中最具知名度和代表性的作品,首演至今已60余年。长久以来对于这部作品的探讨研究、改编再现从未停止。两个流浪汉日复一日地苦等“戈多”,可“戈多”从未出现。世界瞬息万变,人生则是一场漫无目的的等待。终生等待,终生寻觅意义所在。戏剧之荒诞与生活之真实的巨大张力即将跃然舞台。
1991年,孟京辉曾执导自己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大戏——爱尔兰现代主义剧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荒诞派经典剧作《等待戈多》,时隔三十年,备受世界赞誉的荒诞派戏剧经典之作与以极具先锋性及个人色彩著称的中国戏剧导演再次震撼碰撞,重塑一场虚无与先锋的戏剧火焰。
叙事的连贯性被刻意地悬置,人物的性格轮廓也变得模糊不清,构成了一部“无事发生,无人来临,无人离去”的存在主义悲喜剧。岁月流淌,荒诞的意味被时光喷淋得愈发凝重,蒸腾成笼罩时代的雾霭,也称为波及全人类的洪灾。人类的面目模糊泛滥成一片,汇流成一湾翘首等待希望与救赎润泽的湖泊。
是时候重新开始“等待戈多”了。
原著介绍
萨缪尔·贝克特,活跃于20世纪的爱尔兰作家,1969年,他因“以一种新的小说与戏剧的形式,以崇高的艺术表现人类的苦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等待戈多》自1952年发表、1953年首演以来,就成为舞台二度创作的一块“难啃的骨头”。它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人物也没有鲜明的性格,一棵树、一条路、两个流浪汉苦等“戈多”。这部戏的诞生使得荒诞主义盛极一时,人们对作品意义的争论至今未有定论。
曾经有人问萨缪尔·贝克特,
“戈多”是什么?
贝克特回答:
“我如果知道,就不会写这个戏了。”
等待是属于全人类的生存体验
如何在同一个时空间中将历史的、当下的、未来的等待姿态相连,如何让个性化的等待意义与全体人类共有的等待体验相呼应,这是导演在舞台上要完成的命题。
等待无疑是孤寂的。
于是有了一棵光秃秃的树,一棵只有黑白而无彩色的树,一棵终会生长出新叶但连叶片也是不过是黑白的树。
等待时心绪是混沌的,不得安宁的,是希望与失望反复轮回的。
于是有了小便池、涂鸦墙上密密麻麻的彩绘、名匠的巨幅肖像,各种莫名其妙的当代艺术装置。在能指与所指的断裂间,在混乱的符号的拼贴中,生成自由随机的联想。
直面生存荒谬的本质
《等待戈多》似乎注定是一场悲剧。舞台上的时空间是断裂的,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流逝机制,成为了螺旋式的循环。在幻象与真实交融,历史与当下共存,群体的生存体验与个性化的解读相呼应中,唯有“等待”本身的动作被无限放大,一次又一次地敲击着观者的精神世界。
空虚、无聊、失去意义感、主体的疲软、他者的冷漠……无数悲剧因子仍然被浇灌在今天《等待戈多》的舞台上。然而,那如同西西弗斯推巨石的等待姿态本身也成为了一座精神的雕像。
当幸运儿开始表演思想,舞台上升起迷雾式的硝烟。硝烟的背后似乎隐藏着巨大的不可知,然而待到散去,才发觉空无一物,一无所有。历经愚弄之后的失望正映射着日复一日等待中的颓唐。
今晚的“等待”
是我们共同的狂欢
观众不仅在剧场观看《等待戈多》,
也在现实中被“戈多等待”。
这种双重的等待体验,使得观众不仅仅是旁观者,更是参与者。
当等待开始之前,观众将被邀请在舞台上写下自己“等待”什么;当大幕落下,戈多仍未出现,但它带给我们的思考却远远没有停止。所有漫长虚无的表意都有了现实的出口,并且具象在舞台上。
“等待戈多”的不再只是台上的主角,而是参与到这场狂欢中的每个人。我们都成为了这面留言板、这个舞台、这场戏剧、这个时代下具体在等待戈多的一份子。
导演简介
孟京辉,中国剧坛极具影响力的戏剧导演。
他以辛辣、幽默、批判的戏剧功力,屡创剧坛奇迹,开创了当代戏剧的新面貌,为戏剧舞台多元化的局面注入了新活力。他那独具个性的创造力以及多元化的艺术风格,已经成为一种值得瞩目的文化现象。上世纪90年代至今,共创作50余部作品,每一部作品的问世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主创简介
孟京辉戏剧工作室自 1997 年成立至今,以多元化、先锋性为创作原则,制作了大量引领中国文化艺术潮流的当代戏剧作品,剧目达 50 多部,领跑中国戏剧风潮,屡创华语剧坛奇迹。其中,仅《恋爱的犀牛》就累计达 3,000场演出,被誉为“当代爱情圣经”。孟京辉戏剧工作室的巡演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日本、韩国、墨西哥、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巴西、埃及等。
演职员名单
编剧:萨缪尔·贝克特
导演:孟京辉
舞美设计:张武
服装/造型设计:于磊
灯光设计:孔一帆
导演助理:李华一
演员:韩叙、彭楼、刘亚楠、王宇升、孙荣璟
舞美总监助理:贾玉莹
舞台监督:席胜利
灯光师:陈楠
灯光技术:胡泽西
音响技术:李晨阳、刘倍宁
舞美装置:赵炎、郭三三
化妆:刘晶
服装:马梦洁
制作总监:文荣华
制作统筹:曹上
演出统筹:汪亚萱
执行制作:彭程
宣传总监:王好
宣传:苗丹、王艺学、贺嘟、王芷淳
创意摄影:美国队长
创意摄像:陈旭人人
清华哲学-戏剧节(Tsinghua Philosophy-Drama Festival)是由清华大学哲学学堂班与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于2023年联合发起的一项校园公共艺术活动,从学术研究与课堂教学出发,旨在将戏剧应用于哲学人才的培养,同时将哲学的前沿探索和戏剧的美育实践进行深度的交叉与融合,通过学术培养和全人教育有机结合,长期培育校园中以「兴趣-体验-感知-表达-创造」为主线的创意创作环境与氛围,借助剧场功能打开跨学科交流与合作的更多可能,为学生提供多元的空间和机会去创造深层的理解力与创造力,对世界,对社会,也对自身。
未来哲学现场(Future Philosophy Live)是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夏莹和她的朋友们共同发起的哲学+戏剧、音乐、视觉、影像等多元化形态的哲学IP品牌。在推动学术研究的同时,也以哲学-戏剧节为发端开展公众实践,持续呈现鲜活的思想现场与优质的哲学传播内容,一起探索面向未来的哲学样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