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北京国际音乐节 10 月 11 日正式开幕了,歌剧将在这一为期 20 天的音乐节上再展风采。这颗“音乐皇冠上的璀璨宝石”正在我国的剧院舞台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欣欣向荣,着实令人欣慰。
中译版《茶花女》场场爆满
近年来,上海和北京的歌剧舞台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几年前,上海歌剧院首先推出了有预告的歌剧演出季和小规模的歌剧沙龙。去年,中央歌剧院急起直追,也在短期内实现了漂亮的歌剧季。今年,国家大剧院的第二届歌剧季更是在70多天内汇集国内外12台歌剧剧目演出47场……然而,作为我国登上外国歌剧院指挥台的第一人,我同时也深深感受到,歌剧其实还没有进入多数中国人的视野之中。
回想 1978 年中央歌剧院刚刚从“文革”造成的废墟上重新站立起来时,第一部复排的就是剧院保留节目——威尔第的著名歌剧《茶花女》。那时,所有的外国歌剧都是译成中文演唱的。虽然其唱词译配还有需要改进之处,但是观众听得懂,加上 10 年“文化浩劫”之后,大家对西方文化有一种如饥似渴的期待,根本不会去挑剔是否“原汁原味”,因此中央歌剧院 80 年代在京、津、宁、沪、杭等地的巡回演出造成了轰动性的影响。
最令人难忘的是,《茶花女》在有 2000 个座位的天津第一工人文化宫里连演 40 场都场场爆满的空前纪录。1982 年,中译版的法国歌剧《卡门》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时,虽然没有登演出广告,可是闻风而来的首都观众竟然使演出连续进行了 27 场。去年,在国家大剧院的第一届歌剧演出季里,虽然也有中国的原创歌剧,但更多的是用原文演唱的西洋歌剧。遗憾的是,投入几百万元搞成的一部戏,却只能演四五场。想想也是,你用原文演唱本身就不在乎广大观众是否听得懂,那么观众又为什么要来为你捧场呢?据说当时上演场次最多、上座率最好的还是中文版的《卡门》,这恐怕与观众能够听得明白有重要关系。
中文译唱引发香港媒体热议
1988 年,中央歌剧院以两部中文译唱的西洋歌剧《蝴蝶夫人》和《卡门》登上香港艺术节的舞台,引起听惯了原文演唱的香港媒体的热烈讨论。在见到的 16 篇有关文章中,持反对意见的只有 3 个人的 4 篇短文。但即便是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才明白每一个细节其实在唱什么,克服了语言的障碍,我们才能谈得上真正欣赏歌剧。”“歌词翻译得不仅很美,而且十分精确,即使不看字幕都能听得清楚,肯定对推广普及西洋歌剧起了极大的作用。”“音乐、内容与旋律力求接近原词,写得很高明,因此听起来并无拗口之处,流畅自然,很快便适应下来。”
赞同者更是表示:“以中文演唱,使大部分观众看起来明白透彻,使演出效果相得益彰。”“过去看原文唱的《蝴蝶夫人》,所配合的中文字幕仅是意译,今次能使观众直接明白演员演出时的感情变化……这种感动在过去看过多次的《蝴蝶夫人》中都未有过。”还有人有根有据地说:“让所有中国人都听懂歌词,那份价值比什么都重要!就正如英国、德国、法国甚至意大利,还不是一样有将(别国)歌剧改成(本国)母语演出的传统嘛!”
事实上,为翻译歌剧做出过历史性贡献的著名歌剧理论家刘诗嵘 2003 年就撰文举例道:“在意大利这个歌剧的王国里,就常常将瓦格纳的作品(原为德文)翻译为本国的语言上演。英国国家歌剧院更是将用英语演唱世界各国的歌剧明确定为剧院的方针,这与提倡演唱原文的皇家歌剧院并行不悖。当美国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演出英语版的《拉美摩尔的露琪亚》(原为意大利文)时,《纽约时报》评论道:“听那些人用你祖国的语言表演,可以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而且听得更专心。”可见,这些歌剧大国也都在提倡用本国语言吸引广大听众走近用世界各国语言写成的歌剧。
恢复中文译唱的西洋歌剧
到底是什么妨碍了中国大众走近这颗“皇冠上的宝石”呢?事实上,一些剧院的领导对外国也有用本国语言翻译演出歌剧的情况并不了解,而偏颇地以为只有用原文演唱才是与国际接轨。他们只满足于一个极小圈子里附庸风雅者的喝彩,不仅忽略了对音乐戏剧有千百年的传统喜爱,并具有很高欣赏水平的我国广大听众对欣赏西洋歌剧的渴望,而且也剥夺了许多有才华的青年演员的表演机会。
目前,我国各省市的歌剧舞剧院都有在编的演员队、合唱队、管弦乐队、舞美工作队和剧场。可是许多剧院除了去参加专项评奖,很少有歌剧上演——自己拿不出原创剧目,又不愿意演别人的;介绍西洋歌剧吧,又不会唱原文,而且大家也都知道,即使唱原文也卖不出票。中文译唱呢,已经有近 20 年没听说过这种样式了。还有吗?有啊!新中国成立以来,京沪的翻译家们曾经付出辛勤的劳动,对数十部西洋歌剧进行了翻译,其中《茶花女》已上演了 200 余场,《卡门》演出了 100 余场,《蝴蝶夫人》也演了超过 50 场。虽然并不是每句唱词都译配得完美,但正如翻译文学名著一样,从生涩到逐渐通顺流畅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翻译歌剧更加困难,因为不仅意思要译得对,还要方便歌唱,唱词的分句、语句的重音、配歌的律动等都要尽可能与原文吻合才能符合音乐表现的要求。因此,一部好的歌剧翻译往往要经过译配者、音乐指导和演员们的多次反复咀嚼感受,甚至经过观众的检验,才能逐步完善。
是时候了,我们的剧院在表演中国原创歌剧和西洋原文歌剧的同时,也应该大力恢复中文译唱的西洋歌剧。只有这样,才能让大众走近西洋歌剧,让更多人享受世界文化交流的成果,也许还能给各省市的歌舞剧院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原文刊载于2010 年10 月12 日《中国文化报》,作者郑小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