匏土革,木石金,
丝与竹,乃八音。
我国古代乐器分成匏、土、革、木、石、金、丝、竹八类。之前我们已经欣赏过匏类(葫芦)乐器带来的音乐,
本期我们来到《土》
陶土烧制的乐器“埙”和“缶”。埙的历史悠久,目前发现最为古老的埙距今已有7000余年。埙是汉族特有的闭口
吹奏乐器,音色朴拙抱素,独为地籁,颇有高处不胜寒的凄凉美感,是被逐渐遗忘的中国天籁。缶的形状很像
一个小缸或火钵,是很少见的乐器。
埙是开口吹奏乐器,音色朴拙抱素独为天籁,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埙的早期雏形是狩猎用的
石头。有的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当先民们用这样的石头投击猎物时,石上空腔由于气流的作用而产生哨
音。这种哨音启发了古代先民制作乐器的灵感,于是早期的埙就产生了。
陶制的埙是古代就流行的乐器之一,属于吹奏鸣响乐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时期,埙的演奏就很盛行,
延续至今。埙在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现在有八孔,九孔,十孔,双八度
等,六孔埙目前市场上不常见)。亦称“陶埙”。以陶制最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
缶原本是古代一种陶器,类似瓦罐,形状很像一个小缸或钵。是古代盛水或酒的器皿。圆腹,有盖,肩上有环
耳;也有方形的。盛行于春秋战国。器身铭文称为“缶”的,有春秋时期的“栾书缶”和安徽寿县、湖北宜城出土
的"蔡侯缶"。这种酒器能够成为乐器是由于人们在盛大的宴会中,喝到兴致处便一边敲打着盛满酒的酒器,一
边大声吟唱,所以缶就演化成为土类乐器中的一种。
▪活动流程▪
Part 1 15:00 / 乐器工作坊
自然声音的探索及小游戏
人类历史中,自然而本源的乐器体验
深入浅出的了解呼吸、声音、音乐的文化
自然乐器对话:用自然乐器开启与远古对话
乐器溯源:土类乐器体验与学习
Part 2 19:00 / 自然感知音乐剧场
自然感知音乐的现场呈现,感受四季变化流转
演奏家:陈志鹏、张溪、孙建刚
乐器:陶缶、埙、陶鼓、玛雅陶笛
Part 3 / 演后谈《自然感知·声音地球》
自然音乐文化溯源
关于人类陶土乐器的溯源
自然感知音乐艺术与科技
自然音乐即兴创作
自然感知呼吸文化分享
▪音乐艺术家▪
陈志鹏
国际艺术家 文化学者 自然音乐发起人
中央美院客座教授、国际口弦琴协会(IJHS)理事、中国博物馆协会乐器专委会(CCMI)音乐代表、美国Whittier &LIASE访问学者、中国室内装饰协会陈设委(ADCC)副主任、中国民贸非遗中心音乐总监。
出身于艺术教育世家,自幼学习东西方艺术。曾参与推动民谣、世界音乐、跨界文化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并创立“自然音乐中心”、“乐音自然”、“自然感知”文化,长年受邀携团队在国内外交流合作音乐艺术文化项目。
张溪 别署溪云山人
人文艺术家、琴人、斫琴师、乐音自然文化核心音乐家,历经二十余年多元音乐及人文艺术的深入修习、探索。2018年成立古琴工作室,致力于传统丝弦琴的斫制,琴学宗吴门、浙派 、九嶷三家之长,打谱春思、梧桐夜雨、牧歌等。他基于根源性的传统文化,延展出融合世界的、即兴生发的创作,自然而然、拙朴高雅。
孙建刚
陶乐器艺术及演奏家。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陶笛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考级考官、高级指导教师。
多年从事陶土乐器的制作和演奏,教学。
现任乐音自然陶土乐器研发负责人,厦门市禾盛社区馨雅艺术团汉家陶乐社社长。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乐器古埙及陶笛的推广,在社区、学校等开设公益课程,创新将陶笛音乐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唐诗宋词为词,创编原创的曲目。近些年,也将自然音乐的文化融入到乐器制作、创作及演奏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