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颂诗经——琴歌艺术音乐会

分享到:0
  • 2014-05-17 19:00 (演出时长约80分钟,无中场休息)
  • 【10/20/40/60/100/VIP】(前四排40元为学生特惠专区)
  • 开票时间:4月17日(周四)12:00
  • 蒙民伟音乐厅
  • 结束
  • 温馨提示:一米二以下儿童谢绝入场

七弦为舟 追溯中国文化源头
千年诗经 唱响当代诗意人生

音乐会简介

       《诗经》历史远至两千多年前的周代,是中国诗乐舞等多种艺术的源头,是中国文化的诗意化开端。背唐诗宋词,不如读诗经三百,听宋诗元曲,莫如看诗经母本,开启了中国各类文化的精彩。中国人不能不读《诗经》篇章,更不该不听《诗经》歌曲。
       古琴是文人四艺琴棋书画之首,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乐器的神圣高端,是古典音乐的优雅品味。中国人,不能不知古琴文化,不能错过古琴音乐的沐浴,不能不领略古琴歌曲的韵味。
       “琴颂诗经”琴歌艺术音乐会,是用四千余年历史的古老乐器古琴,弹唱二千余年历史的古老歌谣《诗经》。
       这场音乐会的全部曲谱,根据《四库全书》复原而来,权威出处,古意盎然,书香琴韵,情致深远。
       这是一场文化艺术的至高端,这是一次古香古色的多重穿越。

音乐会形式

       “琴颂诗经”琴歌艺术音乐会,是《琴颂诗经》一书的立体呈现,在古琴家杨青先生的带领下:
              • 以古琴、锦瑟、洞箫、阮咸等传统乐器的伴奏
              • 以弦歌雅韵、融汇中西的歌唱方式
              • 加以文化讲述的深入解读
              • 身穿优雅汉服的民族传统服装,将书中的音乐价值和文化内涵精编为一台意蕴悠长的音乐会。

音乐会内容

演出曲目:《关雎》《卷耳》《桃夭》《汉广》《绿衣》《击鼓》《蒹葭》《淇奥》《月出》《东门之杨》《出其东门》《女曰鸡鸣》
表演形式:琴歌演唱、文化讲述、古乐协奏
乐器种类:古琴、锦瑟、洞箫、阮咸、方响、鼓等

音乐会特色

古琴为首

       古琴的音色细腻、深沉、高古、悠远,仿佛是来自历史深处的清音,琴语仿佛就是人语的诉说,弹奏《诗经》音乐时,更加体现了祖先圣贤宛在耳畔诉说真情的深邃和亲切。
       作为古代文人四艺“琴棋书画”之首位的古琴,当它弹奏起诗三百的梦,就像是一潭深水一圈圈泛起岁月长河里的情感涟漪,把古书中的诗词弹唱在七弦的专注里,把墨香中的梦境复原在古琴的音乐里。

《诗经》成歌

       历来人们接触《诗经》,只是朗读和背诵。但“诗三百”,在古代一直是以唱诵方式流传的,只是现代已经遗失了乐章。“琴颂诗经”音乐会让人们感受到失传已久的唱诵诗词的方式,用琴歌来唱响诗经,最符合孔子当年弦歌不辍的雅意。唱而传之,弹而歌之,诗章化曲,七弦诵诗。

主创人员简介

杨青

       “琴颂诗经”丛书主编、主创以及古琴演奏。古琴家、音乐教育家,国际中国音乐家联合会副主席,国际古琴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中国琴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副会长。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客座研究员,福建省艺术职业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国学社传统文化领域顾问,厦门市古琴艺术协会名誉会长。
       录制有专辑:《古琴经典八曲讲析》(国务院新闻办五洲传播中心出版),《琴•歌》(国家大剧院录制,获2011年度十大发烧唱片奖)。
       主编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古琴弹奏经典歌曲》系列曲谱配盘及教材《少儿学古琴》《古琴艺术知识二百问》,以及精装古琴综合体书目《琴梦红楼》《琴颂诗经》。

张卓

       《琴颂诗经》编委,主唱艺术家,《琴颂诗经》音乐会策划人。中国歌剧舞剧院女中音歌唱家、国家大剧院特邀优秀青年歌剧艺术家、北京市优秀文化艺术志愿者、歌剧艺术教育普及主讲人,西南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主演多部中外优秀歌剧作品,如《赵氏孤儿》《卡门》《青春之歌》《贾尼斯基基》《费加罗的婚礼》《悲怆的黎明》《魔笛》《苏武》《灰姑娘》《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等,大型交响音乐会《贝多芬第九交响乐》《马勒第八交响乐》《长江》《神话中国》等,多次获得国内外专业比赛重要奖项,团中央优秀青年代表。多次出访国外,被外媒报道称其为“不可多得的中国艺术家”,“真正用心灵歌唱的艺术家”。自幼研习书法,12年开始习琴,并且思考和实践在西方音乐文化积累上探索和追寻我们中国自己的经典传统音乐文化。

文学讲述

       “琴诵诗经”音乐会,是用中国乐器之首古琴来对接中国文学之源《诗经》,是一台音乐性和文学性并重的艺术盛宴。所以在每支音乐响起之前,现场都将进行对诗经文化的独特解读,以诗经的文学梦,开启古琴与琴歌的音乐梦。
《 琴颂诗经》一书的副主编、文学撰稿曹雅欣,在音乐会现场演绎每支曲目的内涵与深意,娓娓道来,如梦如幻,让未知者踏进诗经的门槛,让已知者深入更多的远景。

音乐会元素

《四库全书》古谱音乐

       “琴颂诗经”音乐会中的全部琴曲,都是根据中国历史最大丛书《四库全书》中记载的古谱复原旋律改编节奏而成。 追本溯源,版本权威,史无前例,古意盎然。

传统国乐

       “琴颂诗经”音乐会,以古琴、锦瑟、洞箫、竹笛、阮咸、方响等多种古典乐器,伴以琴歌、琴舞的形式,演绎《诗经》歌曲,缓歌缦舞,清音袅袅。
       在音乐会中,人们将现场欣赏到众多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民族乐器。国乐协奏,国风古韵,古典的乐器,穿越烟尘,回荡历史的天空。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20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
       “琴棋书画”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 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居于首位。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世界第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名列其中。

       瑟,中国古代的拨弦乐器。形状似琴,有25根弦,弦的粗细不同。每弦瑟有一柱。按五声音阶定弦。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称“五十弦”。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

       演奏者中国歌剧舞剧院笛箫演奏家俞小庆
       箫是古代用于宫廷雅乐边棱音气鸣乐器。
       箫不仅适于独奏、重奏,还用于江南丝竹、福建南音等器乐合奏,箫声绵绵,流畅抒情。 琴箫合奏,相得益彰,委婉动听,更能表达出乐曲深远的意境。

方响

       “方响”是我国古代很有艺术特色拜具有固定音高的敲击乐器。它出自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南北朝时的北周,后为隋、唐燕乐中常用的乐器。它通常由十六块晋板根据膏高顺序排列而成,用小铁槌或木槌敲击发音﹐声音清浊不等。

汉服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装,是华夏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代表了汉族的民族特色,正是锦绣中华、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体现。
       音乐会中,每一位演员都身着汉服,衣袂飘飘,如同从古画中走下的仕女图。从衣着装扮上,恢复华夏美学,传承礼仪文明。

琴歌

       琴歌,即抚琴而歌,是古琴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能够较好地表现古琴富于歌唱性的特点。琴歌这种形式,古即有之。是中国古代文人常见的一种自弹自唱、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本场音乐会以人声与琴相合。用琴歌来演唱《诗经》歌曲,正符合这些歌谣的诗化意境,清丽、细腻、书卷气、文人化。

乐舞

       诗歌与音乐、舞蹈从来密切相关,《乐记》指出:“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因此,乐舞的兴盛直接影响到唐诗的发展。
       诗人可借乐舞以抒情。抒情原是乐舞的本质,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琴颂诗经”中的乐舞,是文人化的,是以静制动的,是细腻而深情的一举手一投足。
       衣袂飘飘,当汉服曲裾翩跹,似乎《诗经》的遥远梦境正随舞台一同开启;
       轻歌曼舞,当琴声悠然作响,似乎金文化源头的河岸缓缓展开眼前;
       演说交融,当讲述句句入怀,似乎穿越时空的如梦之旅神游方外。有情有理,曲曲入心,似仙似幻,古今难辨。

       演奏演唱,以古琴的雅正之音、古朴之韵, 带领听众听梦、唱梦。
       文化讲述,以《诗经》的无限深远、无限美感,引领全场读梦、品梦。

演出日历

购票指南

售票时间:

12:30—19:30 (周二不售票)

售票地点:

新清华学堂售票处(主楼西侧新清华学堂东南角)

咨询电话:

010 - 62781984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