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指导、北京市教委主办、清华大学承办的 “戏曲进校园—2017校园戏曲节”于12月24日在清华大学圆满落幕。教育部体卫艺司副司长万丽君、北京市教委体卫艺处处长王军、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邓卫、过勇,原党委书记方惠坚、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巴图、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国家京剧院党委书记宋晨、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江苏省昆剧院院长李鸿良、陕西秦腔研究院院长李梅、清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王凤生、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著名书法家启骧、《中国京剧》杂志社主任封杰、海淀文化委员会主任陈静等学者、艺术家及师生、校友代表参加闭幕式。
▲与会嘉宾合影留念
▲国家京剧院党委书记宋晨
▲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巴图
当天下午,在清华大学主楼接待厅举办了戏曲进校园高峰论坛,来自专业院校和院团的专家、学者、艺术家围绕戏曲在校园的传承与传播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切实可行的措施、方法。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巴图特别强调,在戏曲艺术进校园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并科学、审慎地选择剧目和内容,同时对进校园的师资水平进行审核及培训。宋晨谈到,国家京剧院不仅出品高水平的演出项目,同时在面向青少年传承优秀文化方面做出大量努力,包括将寓言和成语改编成符合儿童兴趣特点的“动漫京剧”。河南豫剧院李树建院长、江苏省昆剧院李鸿良院长、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李梅院长分别介绍了专业院团在戏曲普及中所做出的大量有效工作。
▲教育部京昆艺术文化传承基地揭牌仪式
万丽君副司长与邓卫副书记为我校承办的教育部京昆艺术文化传承基地揭牌。过勇副书记宣读了首批受聘的基地艺术顾问名单,孙毓敏等9位艺术家被聘为首批顾问。
▲北京市教委体卫艺处处长王军
论坛上,北京市教委体卫艺处王军处长强调,要做好戏曲进校园,必须加强讲台、舞台、平台的联动,教材、教法、教师的互融,打通学校、社会、政府的关系,扩大平台、完善教材、研究教法、培养师资,使这项活动能够覆盖到更多的学生。
▲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方惠坚
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方惠坚谈到,戏曲进校园活动能让学生们更多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他寄语“戏曲进校园”活动必将逐步扩大影响,未来会做得更好!
▲教育部体卫艺司副司长万丽君
最后,教育部体卫艺司万丽君副司长做总结讲话。她强调,“戏曲进校园”并不是单纯地在校园内传承发展传统艺术形式,应遵循“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尤其要清晰辨识教育界与文化界在传统戏曲传承与创新工作中的侧重点。充分发挥优秀的艺术作品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她鼓励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走进学校,成立工作室,创作出与时俱进的、具有正能量的、能真正打动青年人的优秀作品,为学校育人工作服务。
此外,为了能进一步推动戏曲艺术的普及与传播,当晚还举办了新年戏曲演唱会,来自大中小学的学生及各年龄段的戏迷票友与费玉明、谷文月、李树建、李梅、李鸿良、高淑娟等戏曲名家同台演出,共同打造了一台精彩纷呈的新年戏曲演唱会。
▲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京剧队、京剧工作坊成员表演《三家店》“将身儿来至大街口”《凤还巢》“本应当随母亲镐京避难”
▲戏曲进校园—2017校园戏曲节圆满落幕
“戏曲进校园—2017校园戏曲节”于9月启动,为期三个月。立足校园,面向清华大学全体学生,辐射到北京其他高校和中小学、社区,共上演12个剧目15场高水平演出,涵盖京剧、昆曲、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曲剧等七大剧种,同时举办了艺术名家讲座、工作坊、服饰化妆等艺术体验活动近30场,在校园内普及戏曲艺术,以提升大学生的艺术审美、鉴赏力和文化素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尤其是突出校园特点,在项目的选择和活动安排上,将戏曲节与立德树人的育人工作结合,与校园的戏曲教育相结合,与校园的学术探究相结合,真正突出了校园戏剧节的特点,实现了校园戏剧节应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