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清华学堂启用四周年 上海民族乐团精彩呈现《大音华章》

分享到:0
撰稿:李晴川 编辑:杨淼 供稿:艺术教育中心

4月9日,《大音华章》上海民族乐团大型民族音乐会在新清华学堂精彩上演。这是一台浓缩几千年优秀中华文明历史的音乐会,从八千多年前的骨笛,到三千多年前的笙,两千多年前的唐代大曲《丝路》,一直延续到表现百年音乐传承的《春江花月夜》等,这些最新创作的现代音乐与古老的传统乐曲改编的作品为观众们集中展现了浓郁的中国民族音乐特色。在艺术总监王甫建先生的带领下,更让现场观众借由音乐回顾了我国辉煌灿烂的悠久历史文明。艺术家们精湛的演奏技艺和上海民族乐团独有的细腻音色赢得现场观众的热烈反响,演出结束后观众席里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大家纷纷起立向中国音乐致敬,向艺术家们致敬。

879B5093.jpg

演出现场 夏宁馨 摄

演出一开始,吹管协奏曲《汲古》带领观众们走进远古之境,那如鸟鸣般的竹笛声似从天际而来。随后二胡与大提琴加入,渲染出神秘之感。多种乐器的加入、笛子的变换,极具戏剧感,但曲终转向温和,流畅和儒雅。亦如王甫建先生所说,该曲发思古之幽情,高飘而宁静。

879B5221.jpg

演出现场 夏宁馨 摄

竽是最早吹奏出和音的乐器,表现了中国最早的和声。四位青年演奏家演奏着仿唐笙竽,颇具古风,整支曲子充满着一种仪式感。演奏家之间的配合,乐器的创新,让人大开眼界。第三首曲目《国风》是一首赞颂《诗经》的乐曲。“风雅颂春秋”,这首曲子表现得更多的是中国民乐的传承与创新,运用美声、西方乐团等方式,中西合璧,别具特色。第四首曲目《大雅》糅合了古琴曲《流水》和《梅花三弄》,充分表现了“大雅”之境。

879B5101.jpg

演出现场 夏宁馨 摄

《墨戏》是一个较为现代化的曲目,通过古筝来表现中国书法文化。筝为宫廷乐器,同琵琶一样,源自于西北。该曲颇具挥斥方遒、抑扬顿挫之感,力量中坚,同时又有流畅平和之底蕴。第六个曲目《丝路》描绘了丝绸之路过程中中西文化的交融。以琵琶领奏,起初是一段“胡风”,中亚的文化风光似乎近在眼前,接着音乐转变调式,表现了中原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流融合,极为有趣,变化多样。

879B5162.jpg

演出现场 夏宁馨 摄

《丝竹传韵》一曲以琵琶曲《春江花月夜》为魂,加以发挥。上海民族乐团的首席琵琶演奏家周韬先生独奏该曲,余音袅袅,不绝于耳。

879B5178.jpg

演出现场 夏宁馨 摄

该场演出的最后三支曲目《神州浩歌》《我的祖国》以及《龙跃东方》,表达出更加宏观地对当代祖国的歌颂与热爱。如:《神州浩歌》是少数民族音乐的集中展现,演绎了蒙族曲目《风之歌》、藏族曲目《尼西的青稞架》、维族曲目《塔什瓦依》、彝族曲目《太阳歌》和朝鲜族曲目《阿里郎》;《龙跃东方》基于《茉莉花》的素材,新意十足。

清华大学民乐队队员、环境学院的刘同学表示:听完音乐会,感觉身心放松,学习压力也减小了。演出中最喜欢古琴曲《梅花三弄》和琵琶独奏《春江花月夜》,泛音非常动听。

879B5136.jpg

演出现场 夏宁馨 摄

艺术教育中心原主任郑晓筠观后激动地说:开场的几个新作品真精彩,仿佛回到的远古时期,音乐引人入胜;一位80多岁的老教师说:解说太重要,为音乐会增色不少,让大家更充分地理解和欣赏音乐。

这场演出也是新清华学堂启用四周年的纪念演出。2012年4月8日,新清华学堂和蒙民伟音乐厅同时启用,中国爱乐乐团举办了首场音乐会。在此后的四年时间里,新清华学堂和蒙民伟音乐厅共计举办高水平演出近400场,结合艺术教育的需求,相继推出大师课堂、“导赏”等艺术普及内容,并与《艺术欣赏导论》等艺术选修课程密切结合,提升学生的审美与文化素养。打造了“国际迷你古典音乐会”“花样年华—中外大学生优秀舞台艺术展演”“幽兰雅韵—昆曲艺术周”“秦腔文化艺术周”“和声曼妙、歌声飞扬合唱艺术演出季”“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演出季”等独特的品牌项目。与国家大剧院合作了多场公益类演出项目,先后推出林兆华、孟京辉、田沁鑫等一批优秀导演的话剧作品。演出纳入了海淀中关村金秋演出季、“海之声”新年演出季,得到海淀区文化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先后推出了学生特惠票、师生低价票、校内优惠票等惠及师生的票务政策。四年来,总计50余万人次来新清华学堂和蒙民伟音乐厅观看了高水平的演出。此外,场馆还承接文化部、教育部、中央电视台、中国对外演出集团公司等单位的大型文化艺术活动,并服务校内师生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总计超过400场。启用以来,场馆运行也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紫光集团有限公司、同方有限公司、诚志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举办了教师节、新年音乐会、新生音乐会等冠名音乐会。

 

演出日历

购票指南

售票时间:

12:30—19:30 (周二不售票)

售票地点:

新清华学堂售票处(主楼西侧新清华学堂东南角)

咨询电话:

010 - 62781984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