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盛原在蒙民伟音乐厅为清华观众带来了“完全贝多芬”系列讲座的第三讲——晚年贝多芬及其作品讲解与赏析。讲座的开始,盛原老师十分真诚地分享了他在清华演讲的感觉,也很高兴能收到清华观众对之前讲座的反馈。根据观众的意见,这次的讲座将会更注重音乐本体,并分析贝多芬在不同时期尤其是晚年音乐的风格。
演出现场 夏宁馨 摄
盛原老师首先回顾了壮年时期贝多芬的作品钢琴奏鸣曲“热情”,亲自演奏了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并给大家分析了出现在奏鸣曲中的“动机”以及这些动机的变换和组合。这首最广为流传的奏鸣曲反映了贝多芬成熟时期作曲风格——由青年时期的炫技和模仿莫扎特变得更加注重音乐本身,希望用音符来感动听众,并且还有对巴赫复调音乐思想的理解和诠释。有趣的是,盛原老师用莫扎特的主调音乐思想和其美好抒情的旋律性来改编热情奏鸣曲,风格上强烈的对比让现场观众大笑起来。
演出现场 夏宁馨 摄
正是对巴赫音乐的研究,贝多芬成熟期至以后的作曲更加的交响化和具有建筑性。盛原老师通过弹奏巴赫和贝多芬的作品,让观众直接地理解了两者音乐上的互通和传承。晚年的贝多芬几乎完全丧失了听力,但他的平静并乐于接受这种耳聋带来的孤独感,这也使得他能专注地作曲。早年贝多芬在钢琴上作曲,而此时他只能凭借自己的想象作曲,这一时期的作品少了中年时期的英雄气概和奋斗精神,也少了愤怒的情绪,体现的是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天人合一的境界。
为了让观众们更好体会晚年贝多芬的音乐,盛原老师请来了他的学生演奏贝多芬后期最初的作品第二十八钢琴奏鸣曲(Piano Sonata No.28,Op 101)。正如盛原老师之前的介绍,贝多芬对巴赫有极高的评价“巴赫的音乐不是小溪,而是大海”,这首曲子较多地运用了对位法,音乐语言是含蓄而隐忍的,既有轻快的节奏又似乎隐藏着不安,反映了他面对孤独时的自省,面对生活和苦难的领悟。观众们久久地沉浸在这富有哲思的作品之中。
演出现场 夏宁馨 摄
演奏完毕,盛原老师继续为大家讲解,随着技术的发展,1810年代后期的钢琴有了更宽的音区和更响的音响效果,这也或多或少影响了贝多芬的创作,以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为例,盛原老师先播放了由1800年代维也纳钢琴演奏的版本,又用现代钢琴按照贝多芬教其学生演奏的方式弹奏,侧面反应了当时的钢琴更能表现贝多芬作品中的感情。当然除了技术上的发展,晚年时期贝多芬思想上的转变成就了这位伟大的乐圣,使其作品更加有深度和厚重感,也使其人格魅力更加丰富多彩。
演出现场 夏宁馨 摄
演出的最后,盛原老师请来他的学生演奏了第三十钢琴奏鸣曲(Piano Sonata No.30,Op 109),从这首献给玛克西米利安·布伦塔诺的作品中,观众们可以体会到贝多芬在与布伦塔诺一家相处时的甜蜜和温暖,也反应了贝多芬晚年内心的平静,对苦难的包容和对生活的希望。
伴随着钢琴奏鸣曲的结束,完全贝多芬系列讲座也落下帷幕,盛原老师的讲座为大家呈现了早年贝多芬的激情昂扬,壮年时期的英雄气概和悲壮,以及晚年的深沉厚重,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丰富立体的乐圣贝多芬,也让我们从音乐本体上理解了他在不同时期音乐风格的转变。
贝多芬晚年对音乐的理解,告诉世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参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自拔的苦难”,让我们感受音乐的力量,激励自己,战胜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