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戏好曲秦腔荟

分享到:0
撰稿:艺教中心 周小诗 供稿:艺术教育中心

       11月27日下午3时,应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一鸣惊人》栏目组邀请来京录制节目的陕西周至秦腔剧社,在蒙民伟楼多功能厅为清华大学师生奉献了一场精彩的秦腔专场演出。这也是该剧社第二次进清华推广秦腔艺术。


演出现场 夏宁馨 摄

       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周明、原中央机要局副局长王添生、西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艺术处处长杨居礼、西安市周至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剧副局长梁西宁、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西安易俗社社长惠敏莉、陕西周至秦腔剧社社长田满洲等出席演出。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赵洪致欢迎词。她在阐释秦腔进清华的意义时说,文化是民族的基金,秦腔产生于秦,是我国戏曲的鼻祖,是我国戏曲文化的根,在清华大学师生中推广秦腔,让师生们了解古老的戏曲艺术的魅力,有助于我们传承中华的优秀文化,保留我们的文化基因。戏曲艺术产生于民众,表达民众最真挚的感情,因而真切感人。

       这场秦腔演出主要由传统经典剧目组成,传统剧《杨门女将•出征》大义凛然,折子戏《拾玉镯》婉转悠扬,传统剧《寒江关》悲壮苍凉,小戏《二娃审案》诙谐幽默发人深省。这些剧目让现场观众领略了秦腔独特的艺术魅力。


演出现场 夏宁馨 摄

       秦腔作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乱弹,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成熟于秦。在秦腔的发展历程中,涌现了众多秦腔班社,陕西周至秦腔剧社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演出现场 夏宁馨 摄

       现场演出中,清华大学艺术团的同学还带来了精彩的节目,与秦腔剧社的演员现场交流。清华大学暑期实践陕西秦腔调研支队的两位同学在现场与大家分享了考察秦腔的感受与收获。现场不少清华师生、校友对演员们的精彩演出给予热烈的掌声和高度赞扬。

       演出结束后,赵洪还将刻有清华大学校训的精美纪念品赠给演出方,并与全体演职人员合影留恋,希望秦腔这种优秀传统文化多走进校园。

       在演出之前,陕西周至秦腔剧社一行还参观清华校园,并在新清华学堂前与艺教中心领导及工作人员合影留恋。


合影留念

演出日历

购票指南

售票时间:

12:30—19:30 (周二不售票)

售票地点:

新清华学堂售票处(主楼西侧新清华学堂东南角)

咨询电话:

010 - 62781984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