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雷雨,彼时雷雨 —— 观沪剧版《雷雨》

分享到:0
刘羿佟

今天的北京城秋风瑟瑟。

没有一个人不是裹紧衣服,弯腰低头走在路上。路上行人零星。但是新清华学堂门口检票处仍然有许多人在冷风中排着队,只为一睹沪剧版《雷雨》的惊鸿一面。

1574131436544068957.jpg

时光倒转,1928年至1933年,中国也在这样的风雨中飘摇。那时的曹禺还是正当风华的少年。每天他都赴约般出现在清华的老图书馆中。终于一天,在那个固定的座位上,他落笔写下了《雷雨》的最后一个字。

不知那天的风大不大?但是我想曹禺先生的胸中落下了一道惊雷。中国的话剧史上也落下了一道惊雷。

曹禺先生与沪剧之间也有不解情缘。早在1938年,上海施家剧团就改编演出了沪剧《雷雨》。1959年由原沪剧院院长、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丁是娥领衔,推出了“大会串”版《雷雨》,参加演出的还有沪剧各大流派创始人,名家云集,盛况空前。这部经典剧目,将沪剧剧种擅演西装旗袍戏的特色和传统发挥到极致,沪剧也因此被推向一个阶段性的高峰。

不论是舞台布景还是灯光设计都令人耳目一新,不仅有古味,还有意趣。更不用说演员们精湛的表演,每个人物都足够丰富,每一段内心独白的唱词都那么婉转动听。饰演“鲁妈”的陈瑜老师拥有极强的爆发力,观众几次情不自禁为她鼓掌。上海方言的吐音加上婉转的嗓音,让我恍然觉得这就是中国的“音乐剧”。

1574131540992031001.jpg

虽然整场表演长达150分钟,但是观众们都沉浸在了紧张揪心的剧情中,浑然不觉时间的流逝。当场内灯光亮起,演员老师们致谢时,整场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掌声像潮水涌来,在会场里翻腾激荡。引得准备离开的观众频频回头。

今天冒着秋风前来观看演出的观众年龄差距极大,长至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老奶奶,小至穿着校服的小朋友。还有孙女儿搀扶着奶奶来看剧的,年轻朋友们结伴来看的。离开新清华学堂,还有人在激烈地讨论着今天的沪剧。他们的声音被风裹着呼啸而去,我不能听清,但是我能感受到他们心里的雷雨。

想起曹禺先生是在23岁完成《雷雨》剧本,我不由得想,究竟是怎样的人生阅历与写作热情,才能使当年的他完成这样的作品,历经时间打磨,反而愈显其艺术价值的光华?我想,祖国和人民命运的关切和对话剧事业的赤子之心是必不可少的。

彼时雷雨诉说的是人类“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此时雷雨表达的仍然是对人类自身的大悲悯;彼时的曹禺先生笔落惊风雨,不拘一格创佳作,此时的上海沪剧院大胆创新,将《雷雨》演绎出新韵味。这是历史的回音,也是《雷雨》的精神底色。

 


演出日历

购票指南

售票时间:

12:30—19:30 (周二不售票)

售票地点:

新清华学堂售票处(主楼西侧新清华学堂东南角)

咨询电话:

010 - 62781984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