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进校园 梨园声声共传承 2018校园戏曲节圆满落幕

分享到:0


 由北京市教委主办、清华大学承办的北京市戏曲进校园系列活动—2018校园戏曲节于12月28日在清华大学圆满落幕。

12月27日晚在新清华学堂举办了戏曲名家经典名段演唱会,邓沐玮、李鸿良、李树建、冯玉萍等名家齐聚清华园,生、旦、净、丑粉墨登场,为观众带来京剧、昆曲、秦腔、评剧、豫剧、晋剧、汉剧等多个剧种的精彩唱段,让在场的观众欣赏到最美的戏曲艺术。演唱会上,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向波涛、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曹瑛、北京市教委体卫艺处副处长陈晓莉为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天津市京剧青年团、北方昆曲剧院、江苏省昆剧院、河南李树建戏曲中心、秦腔易俗社等院团颁发戏曲节“特殊贡献奖”,同时也宣布,为了使戏曲艺术在校园内保持常态教学,在艺术教育中心设立京剧传承传播实践基地、昆曲传承传播实践基地、豫剧传承传播实践基地、评剧传承传播实践基地以及秦腔传承传播实践基地,接纳更多艺术院团、艺术家来校演出、讲座,开办各种工作坊,让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成为校园的文化生态。

PS1.jpg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向波涛、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曹瑛、北京市教委体卫艺处副处长陈晓莉为荣获突出贡献奖的院团颁奖

PS2.jpg

戏曲名家同台共唱“今日痛饮庆功酒”

PS3.jpg

 

领导嘉宾上台合影留念

12月28日晚,戏曲节闭幕式特地为喜爱戏曲艺术的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举办了学生戏曲演唱会。来自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重庆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以及北大附中、北京市171中学,清华附小、人大附小、天坛东里小学等大中小学学生登台演出,演唱了京剧《卖水》《杨门女将》《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昆曲《牡丹亭·游园》《西厢记·惜别》、豫剧《辕门斩子》、川剧《问病逼宫》等精彩唱段,充分展示了近年来“戏曲进校园”取得的丰厚成果,也看到了戏曲这门古老艺术在青年一代的有效传承。

PS4.jpg

重庆大学川剧彩唱《问病逼宫》

PS5.jpg

清华大学京剧队京剧彩唱《贵妃醉酒》

PS6.jpg

北京市171中学京剧彩唱《国粹生香》

PS7.jpg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京剧彩唱《杨门女将》

12月28日上午,在清华大学主楼接待厅举办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论坛,专家、学者、艺术家围绕戏曲艺术在校园的传承、创新与发展进行充分探讨。会议由艺术教育中心主任赵洪主持,著名学者楼宇烈、戏剧理论家郑传寅、表演艺术家李鸿良、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胡东成等与学校师生充分交流研讨,共话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如何加强在青年一代的传承与传播。当天下午,进行戏曲进校园教育论坛,北京市教委体卫艺处副处长陈晓莉、北京市学校中华优秀文化促进会秘书长姚志强,部分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校、中国戏曲学院、中央戏剧学院,171中学、人大附小等大中小学“戏曲进校园”工作负责人齐聚一堂,分享戏曲进校园的经验,探讨戏曲进校园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PS8.jpg

参会嘉宾合影留念

PS9.jpg

论坛现场

 

本届校园戏曲节有几个突出的特点:

1. 坚持以美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本届校园戏曲节,集中引进了展现“为大义舍小家”的戏曲作品。包括讴歌民族英雄的新编历史壮剧《冯子材》,表现“上善若水、亲民爱民”思想的越调《老子》,新编历史剧豫剧《北魏孝文帝》、讲述“新科状元铲除贪官”的太康道情《张廷秀私访》,第一个以少年包公长成为题材的四平调《小包公》以及评弹《赵氏孤儿》等一批集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优秀作品,让师生观众于春风化雨中树立审美观念,明辨善恶是非,陶冶道德情操、培育民族情感与家国情怀。

PS10.jpg

大型新编历史剧《北魏孝文帝》

2. 关注地方稀有剧种的传播与发展

本届校园戏曲节特设“河南戏曲艺术周暨稀有剧种展演”,力图通过剧目展演、名家讲座、互动体验、座谈研讨等形式,关注地方戏曲艺术,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解地方剧种的文化环境和艺术特色,助力地方戏曲艺术的传播与发展。参演的五个剧种均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商丘市梁园区四平调艺术研究中心有“铁脚剧团”之美誉,内乡县宛梆剧团是目前国内仅存的宛梆剧种专业剧团,太康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也被誉为“天下第一团”。“河南戏曲艺术周暨稀有剧种公益展演”是清华大学首次迎来最基层级别的“区县级院团”演出。活动期间,艺术家还特别到清华园街道荷清苑社区、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交流、互动,让学生和居民近距离接触戏曲艺术。

PS11.jpg

四平调《小包公》

PS12.jpg

 戏曲艺术家走进清华附小音乐课堂

PS13.jpg

艺术家到清华园街道荷清苑社区慰问演出

3. 尊重美育规律,寓教育于实践参与中

传统戏曲艺术往往需要“口传心授”传承方式。艺术体验、实践与互动在普及戏曲知识、培养戏曲爱好者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届校园戏曲节共举办京剧工作坊近20次,通过逐字逐腔口传身授的教学和互动,让学员深入到京剧表演细处和深处,在深度参与中体会京剧的细腻精致和古典含蓄之美。此外,为拉近青少年与传统戏曲的距离,在剧目演出前安排了丰富的戏曲体验活动,如走台步、穿戏衣、化戏妆、拍戏照等,并进行全过程直播、互动,让现场的师生观众与网友都能真正领略中国戏曲文化。

PS14.jpg

京剧工作坊排练

PS15.jpg 

小学员体验戏曲化妆

4.注重校园戏曲节的学术性

本届校园戏曲节格外注重高水平戏曲艺术观赏与学术探讨的有机结合。期间,举办五场演后研讨会及两场论坛,汇集来自戏曲界、文化艺术界、知名院团的专家学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彭林、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崔伟、戏曲艺术家郑传寅、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等大批艺术家、学者参加了戏曲研讨会,为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的传播传承与创新献计献策,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对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思考,扩大戏曲艺术在青年一代中的影响。

PS16.jpg

专家演后座谈会

自校园戏曲节于今年9月启动以来,立足校园,面向师生,辐射全学段的学校以及社区,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戏曲艺术的了解,提升鉴赏力和艺术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期间共推出19场高水平演出,涵盖京剧、昆曲、豫剧、越剧、曲剧、壮剧、越调、道情、评弹等多个剧种,配合演出,开设名家讲堂17场,多位戏曲名家走进校园与清华学子面对面。特设“河南戏曲艺术周暨稀有剧种展演”“越剧文化艺术周”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欣赏演出的同时,了解不同剧种的艺术特色。此外,邀请戏曲专家导赏研讨,深化戏曲的艺术审美和理论内涵;开展体验工作坊及戏曲公开课,口传心授、讲解示范,在戏曲学习实践中培养戏曲爱好者。这是清华大学第二次承办北京市教委校园戏曲节活动,是落实戏曲进校园的具体举措。

此项目是北京市教委举办的“戏曲进校园”系列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北京市高度重视戏曲艺术在校园中的弘扬与传承,市教委于2016年支持成立了北京市学校中华优秀文化促进会,2018年又策划了校园戏曲节、戏曲知识大赛、戏曲知识读本发布、戏曲电视公开课、戏曲小国剧创作、戏曲经典剧目观演等戏曲进校园系列活动。活动举办以来,已覆盖全市所有中小学和部分高校。

作为校园戏曲节的承办单位,清华大学历来重视京昆艺术教育与实践。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便有京昆艺术教育教学活动,一直以来,戏曲教育薪火相传,京剧队、京昆协会、教工京剧队等各种戏曲活动丰富多彩。2016年,清华大学承办教育部京昆艺术文化传承基地。2017年承办了首届戏曲节活动。本届戏曲节,是在上届成功举办的基础上,集中开展的影响力更大的戏曲教育与实践活动。

演出日历

购票指南

售票时间:

12:30—19:30 (周二不售票)

售票地点:

新清华学堂售票处(主楼西侧新清华学堂东南角)

咨询电话:

010 - 62781984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