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兰雅韵”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经典折子戏专场在蒙民伟音乐厅举办

分享到:0
撰稿:学通社记者 叶帅  供稿:艺术教育中心

       4月16日、17日晚,“幽兰雅韵”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经典折子戏专场在蒙民伟音乐厅成功举办。演出剧目有《虎囊弹•山门》、《幽闺记•踏伞》及《烂柯山•痴梦》等共八场,每晚各四场。演员们以昆曲的程式和自身的艺术功力,塑造出了一个个鲜明的形象,现场文化气息浓郁。


演出现场郭蓉蓉 摄

       昆曲明代起源于江苏昆山,是中国戏曲中现存最古老的剧种,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昆曲风格优雅,被誉为艺术百花园中的兰花。昆曲在清华有着悠久的传统。早在1929年,学校就聘请著名曲家溥侗(红豆馆主)担任曲学导师,来清华教授昆曲。1936年,由俞平伯先生发起在清华成立业余昆曲社“谷音社”,主要成员有浦江清、唐兰、汪健君等,在校内多次举行曲集和公演,享誉京津地区。解放后成立的北京昆曲研习社在清华、北大设立西郊小组,由汪健君先生主持在清华的活动。近年,教职工和学生分别成立了京昆协会。2005年起,人文学院教师陈为蓬开设了本科生、研究生共选的《昆曲艺术欣赏》公共选修课。艺术教育中心林叶青老师也开设了《昆曲艺术与文化传承》选修课。


演出现场郭蓉蓉 摄


演出现场郭蓉蓉 摄


演出现场郭蓉蓉 摄

       演出一共进行了两个半小时,虽然其布景简单,多为一桌数椅,但演员的神态、动作无一不让观众身临其境,深深融入到剧目氛围中。如《白罗衫•诘父》里,为官的儿子和曾为江洋大盗的养父几个问答之间,用其微微颤抖的身体和唱段之间的停顿制造出紧张而悲凉的气氛,现场鸦雀无声,甚至有些观众流下了泪水。同样,在一些剧目的演出中,演员也加入了不少“清华”元素,笑料百出,让全场观众哄堂大笑。


演出现场郭蓉蓉 摄

       整场演出结束后,观众们热情高涨,叫好声不断,掌声经久不息。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本科二年纪的阚青云同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是她第一次现场听昆曲,是非常不一样的感受,比想象中要好。在4月17日晚演出的四场剧目中,她最喜欢的是《白罗衫•诘父》,她认为:“这场的情节非常紧凑,冲突强烈,充满张力”。而清华大学医学院本科四年级的陈胤燃同学则表示,第二场的《绣襦记•教歌》中,夸张的丑角表演和扭捏的小生,还有反复出现的念白“难学,不会”让他一直捧腹大笑。

       “幽兰雅韵”是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自主创立的昆曲系列演出品牌,先后有北方昆曲剧院、上海昆剧团、苏州昆剧团、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湖南省昆剧院等团体来到清华园举办昆曲演出及昆曲名家讲座,旨在传承和发扬昆曲艺术,为青年学子创造更多亲近传统文化的机会。

演出日历

购票指南

售票时间:

12:30—19:30 (周二不售票)

售票地点:

新清华学堂售票处(主楼西侧新清华学堂东南角)

咨询电话:

010 - 62781984

详细 >